本馆要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本馆快讯
以半生心血,投身广西两栖动物研究与保护
发布时间:2021-02-04 15:45:10 来源:北京科技报 作者:何春霞
推介语:
他,务实笃行,三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
他,砥砺奋进,填补了全球在树蛙科刘树蛙属形态特征研究和蝾螈属物种起源与进化研究的空白;
他,初心不忘,竭力助推服务于东盟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建设。
人物简介:
莫运明,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兼任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自然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分会理事、广西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广西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广西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及博物馆学研究工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馆长莫运明
正文:
一头浓密的乌发,整齐利索;
一副方框的眼镜,深沉大气;
一身白色的衬衫,干净大方。
莫运明,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馆长,他慈眉善目,从容淡定,初见时便以长者沉稳的气度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让人很难相信的是,身为一馆之长的他一年中穿得这么整齐的机会很少,头灯、网兜、下水裤则是他一年中最为常见的装备。
“两栖爬行动物一般是五六月份繁殖,有些种类是十二月繁殖,要想寻找到新的发现,天气转暖时是我上山的最好时机。”12月21日,记者采访他的时候恰好是冬至日,天气晴朗,阳光灿烂,莫运明看到冬日里能够有这么明朗的天气,万分激动,油然而生出再次“探山寻宝”的希望与冲动。
“我所从事的这个行业和别人想象中的坐在办公室的工作有些不一样,因为研究两栖爬行动物需要到山上去。有时候,我们还必须要晚上上山才行。”提到熟悉的工作,莫运明娓娓道来。
莫运明深夜在山上监测两栖动物
“干一行爱一行。”聊到动情处,莫运明脱口而出,道出了三十多年来坚持做一件事的秘诀。这是他的人生信条,支撑着他一直不忘初心,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和博物馆学研究工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野生动物的科普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既然爱这个博物馆,就要用行动来表达”
南宁市人民公园白龙湖东侧,有一座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重点的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简称“广西自然博物馆”),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内的两座省级自然博物馆之一,现为全国科学普及教育基地。1988年,该馆从自治区博物馆自然部分出。那一年,莫运明大学三年级,就读的是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专业,他希望毕业后能够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1989年元旦,该馆正式对外开放。正是这一年,莫运明来该馆就职,这与莫运明择业的出发点完美契合。原来,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从此,莫运明便与该馆开始了一段曼妙的人生旅程。
“我们博物馆是仿照俄罗斯的建筑风格设计的,我1989年来到这的时候,这个馆还没那么大,环境还比较差。”在办公楼前,莫运明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该馆的情况。原来,广西自然博物馆成立时,不仅办公环境简陋,展览面积狭小,而且底子薄弱,仅有400多件标本,收藏较少。
“那个时候,能到找到心仪的博物馆已经很知足了,不管怎样,先工作再说。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我也慢慢地爱上这个博物馆了。”莫运明心无旁骛,埋头前行,在这里默默耕耘三十余载,虽然有很多机会可以去更好的平台发展,但他从未想过离开这里。
2012年3月,莫运明(右一)组织到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开展“两栖动物监测”
广西自然博物馆的三大功能是收集保存标本、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宣传教育。其中,收集标本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开展科学研究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工作基础,展览教育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直接价值体现。当年,二十出头的莫运明与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围绕博物馆的三大功能,默默承担着责任,用勤劳和智慧浇灌着这个尚如童稚的博物馆。既然标本少,那就多跑大山采集标本;既然底子薄,那就用行动搭建希望;既然收藏很少,那就创造机会多方面进行收集;既然科普宣传少,那就多方探索资源,开发宣传渠道。
既然现实如此“骨感”,那就用奋斗创造“丰满”。去荒凉的大山收集两栖爬行动物的数据,去海边收集各型海洋鱼类标本,在南宁周边挖掘古生物的点滴信息……,这些都是莫运明与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家常便饭”。经过莫运明这一代科技工作者辛勤的付出,目前,该馆在原来的基础上取得了质的飞跃,不仅收藏了6万多件标本,发现了很多新物种,展览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科普宣传也搞得有声有色,而且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多;相比国内其他省市,在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处于领先地位;从投入科研人员的数量计算,产出在整个国家自然类的博物馆当中名列前茅……
“我的舞台就是在森林里面,在大山里面”
现实中,有很多人的工作让我们羡慕,他们要么工作在宽敞洁净的办公室里,环境舒适;要么与客户在茶间洽谈合作,工作体面。但有这么一群科技工作者的“办公室”却是在艰苦的大山里,工作也没有那么体面。莫运明就是其中的一个位,他的“办公室”就是在河岸、灌木丛和深山戈林这些自然环境较为原始的地方。只要一有空,莫运明就一门心思往大山里面跑,而且说走就走,好像去旅游。所以,广西弄岗、猫儿山、十万大山等自然保护区到处有莫运明的办公地点。
莫运明(左一)开展广西特有物种猫儿山小鲵野外种群资源调查
十万大山位于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境内,距离壮乡首府南宁市136公里,山里分布着完整的原始状态的亚热带雨林。这里不仅山清水秀,而且动植物种类丰富。所以,十万大山是博物馆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最佳地之一。这里,留下了莫运明和团队无数的脚印,也留下了他们不知疲倦的身影。
“野外工作的自然条件比较差,也存在很多风险。”在多年的翻山越岭中,莫运明对毒蛇阻路、山洪滑坡这样的事情,早已司空见惯。
2006年的一次遇险是莫运明最为刻苦铭心的一段经历。为了采集某种蛙类的标本,莫运明和团队起个大早,从南宁驱车赶往十万大山。出发前,南宁阳光明媚,但到了十万大山后,天气骤变,大雨倾盆,狂风肆虐。这样的天气变化,莫运明经历了无数次,他并没有放在心上。等到雨停了,风也停息了,莫运明出于职业的惯性,多次提醒队员注意安全后,继续上路。
在走过山沟时,因雨水冲刷的作用力,沟里的水变深了,而且沟下面是约4米高的瀑布,所以,大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踩着水中的石头走到对面。三个队员走到对面了,莫运明心里放松了警惕,跟着一起“踩石头”。没想到,莫运明稍不留神,一脚踩空,从瀑布上重重地摔了下去。莫运明当场被摔得失去了意识。等他苏醒后,发现自己躺在防城港福龙镇的医院里。乡镇医院医疗条件落后,没有储备麻药,但莫运明伤势严重,必须马上缝合。莫运明没多想,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着疼痛,一缝就是26针!至今,莫运明的眉额上还有那个明显的缝过针后的疤痕。
莫运明(右二)和团队开展野外两栖动物调查
“当时就一个念头,那就是为了救命,豁出去了。但是这件事并没有让我停止去野外采集素材。干我们这一行,这点风险不算什么的。”莫运明云淡风轻地讲述着心声,表情从容淡定,脸上露着沉稳的笑容。要多么热爱这份工作,才至于让他不害怕野外工作所遇到关于生死的风险啊?
“出现那件事情后,有给您留下阴影吗?”“并没有留下什么阴影,身体好了以后,我继续像以前那样工作。”莫运明心里没有波澜,意味深长地说,“这只能算是一个教训,一次工作经历,以后多注意点就是了。”的确,这是他对这份工作真诚的诠释,看得出他对这份工作的痴迷。
“我的舞台就是在森林里面,在大山里面。”随着采访的深入,莫运明有感而发。虽然语气很平淡,但以其特有的震撼力,搅动着听者的内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选择奔向繁华的都市,或者有人以物质享受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或者因没有人生目标而迷失自我,而莫运明却把森林视为自己的人生舞台,把大山请进生命,他以融入大山为傲。如此朴实无华的科技工作者,让我不得不心生敬意!作为笔者,我非常荣幸能够聆听这位科技工作者故事背后的心灵真谛!
“服务于东盟的现代化博物馆还没建成,这是压在我心里的一块石头”
“虽然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但还需要我奋斗的地方还很多。”近年来,博物馆除了科研之外,还开办了手拉手探索科学梦、科学融入艺术学堂等的展览或科普教育讲座。这类讲座受到众多市民的欢迎,讲座时间公布后,很快报名人数爆满。此外,博物馆还认真落实了科普教育进社区、进部队、进学校、进乡村活动,影响力日渐扩大。
莫运明(左一)在对华南之巅活化石——猫儿山小鲵拍照
“虽然博物馆在原来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距离原来设计建立现代化博物馆的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莫运明喜欢看问题一分为二,既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也看到事物的不足之处。他对博物馆存在人才紧缺、场馆面积较小等不足,以及新发现物种的生物学资料还是空白等工作内容了然于心,这是他心里放不下的一块大石头。
“路远不忘初心。我趁着还有体力,还要带着年轻人一起继续干,多做一些贡献。”原来,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博物馆已完成了《动物志》这本书的出版,而《动物志》这本书是对外宣传博物馆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属于广西自己的《动物志》却因为标本没收齐而没有出版。莫运明早已把博物馆融入生命中,他的心里一直很着急。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莫运明认为,要发挥团队优势、地方资源优势,努力建设一个更高、更现代化、更能满足人民需要的博物馆。他掷地有声地介绍道,“干一行要爱一行,希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希望建设一个能够服务于广西和东盟的现代化博物馆,以便更好地实现保护自然遗产和传承生态文明的使命。”
莫运明(右一)在药用植物园开展城市两栖动物繁殖地调查
在采访中,莫运明多次提到“干一行要爱一行”这句话。言为心声,莫运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以知行合一践行使命和初心。
日所谋,心所系。由于受天气变暖的影响和环境污染的影响,一些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莫运明颇为担忧。他和团队希望通过科普教育的形式,号召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两栖动物的行动中。莫运明一直奔走在保护两栖爬行动物的路上,他说,我责无旁贷……
主要科研成果及荣誉
先后主持“桂西南中越边境地区两栖爬动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等基金项目,参与“中国南部边境地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等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13篇),包括发表老山树蛙等12个蛙类新种和近30个中国或广西两栖爬行动物新纪录物种,并填补了全球在树蛙科刘树蛙属形态特征研究和蝾螈属物种起源与进化研究的空白。
编著及合著《广西两栖动物彩色图鉴》《自然广西》等著作10多部,其中,《广西两栖动物彩色图鉴》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并在广西博物馆协会第一届优秀学术成果评选中被评为“广西文博优秀学术成果奖(著作类)”;《自然广西》荣获第二十七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广西蛇类、黑熊、豹猫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研究》成果荣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广西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广西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成果荣获广西林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入选广西第十四批“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先后荣获“全国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湿地和大熊猫调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全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先进个人,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记功奖励,区直文化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2020年,荣获第二届广西创新争先奖(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