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本馆快讯
小小的编织,大大的产业
  发布时间:2023-06-26 11:52:58  来源:本站   作者:文/图   刘付永清     


2021年至2022年,广西自然博物馆刘付永清、广西中医药研究院胡仁传和庐山植物园罗斌圣等人在广西玉林市开展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玉林客家地区民族植物学研究》调查研究工作期间发现博白县许多乡镇的居民都在参与编织,为了全面了解当地的植物编织文化,我们对当地的传统客家村落和集市开展了编织植物民族植物学调查。

位于广西东南部的博白县,是广西客家最大的缩影,也是世界上客家人口最多的县。这里群山连绵,数十条河流纵横交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环境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植物资源。丰富的植物资源不仅哺乳了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还滋养了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如凉茶文化,饮食文化,山歌文化和编织文化等。

博白的客家编织技艺历史悠久,在上世纪70年代,成为我国编织产品最早出口的商品之一。2006年,博白因其出色的编织技艺被授予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称号。2014年,博白编织技艺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保护

编织是一门看起来简单,操作起来门道复杂的艺术。在博白,无所不能编,无所不是编织的对象。许多不起眼的植物,如废弃的麦秆、玉米皮、芭蕉叶鞘,令人头疼的入侵物种水葫芦等,在编织工匠的魔术手里都可变成美不胜收的作品

在博白,不仅编织能手是生活与诗意的编织者,客户也可以是美的设计者。根据顾客对产品的需求,编织工先选取某一坚硬的材料进行塑形,再用交、压、串、缠绕等技法,在定制的模型上编织出各种生产生活用具,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工艺品于是呈现在人们眼前。

历史上,博白芒编的生产只是为了人们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现而今,博白芒编已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扶贫”支柱产业,成为许多弱势群体脱贫致富的生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博白芒编技艺的发展是博白一代代编织工匠传承和发展的结果,也是编织文化产业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引领示范。生物文化多样性与传统知识息息相关,生物多样性是传统知识形成的物质基础,传统知识促进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让我们携手保护和发展更多像博白芒编一样的传统知识、编织植物和编织文化。

研究成果以“Bobai Hakka weaving: plant diversity,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 model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sci期刊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上发表(文章链接为https://doi.org/10.1007/s10668-023-03340-8,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直接跳转),广西自然博物馆刘付永清和广西中医药研究院胡仁传为共同第一作者,庐山植物园罗斌圣为通讯作者。

我们非常感谢莫承振、黄连将、涂春晓、庞飞鸿等当地人提供宝贵的编织植物植信息、传统知识和编织文化。本研究由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2GXNSFBA035527)、广西木本和草本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GXFS-2021-34)、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专项项目(2021ZWZX12)资助。

图1  博白县那卜镇南山


图 2 博白客家编织的产品。竹编:a~e;藤编:f~j;草编:k~q; 木编: r. 

3 采用印尼藤编织的石榴作品